精選作品 1958-2018
前川强, 精選作品 1958-2018
由 →
Hong Kong
Pictures of the exhibition
前川强, 精選作品 1958-2018
由 →
Hong Kong
Story of the exhibition
維伍德畫廊榮幸呈獻日本藝術家前川強的個展,展示他從1950年代末至2018年創作的精選作品,體現其對物質的無限探索。就像所有的具體派成員一樣,前川強認為憑直覺的創作過程遠比直接表現某種東西更加重要。具體派的精神深深紮根在前川強長達60年多年的藝術實踐中,他對麻袋和麻布等材料的癡迷可以通過各種想像得到的方式來表達——切割、撕裂和縫紉等等——他不斷地尋找和推動材料和物質本身的極限。
「具体艺术不会改变物质…物质不会与精神妥协,精神也永远不会主导物质。物质只需要保持原样并充分展现其特性,它就会开始讲述一个故事,甚至会大声疾呼。」 — 吉原治良发表的《具体艺术宣言》,1954
在戰後日本的大背景下,廣為人知的前衛藝術團體「具體藝術協會」於1954年在蘆屋由吉原治良創立。憑藉其個人的藝術魅力和國際思維,他與具體派藝術家們一起,通過強調獨創性的基本理念,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前川強於1962年加入具體藝術協會,成為了第二代的重要成員之一。這一批新藝術家的加入讓協會煥然一新,同時也恰逢吉原治良嘗試將具體派此前對於行動、表演的關注轉向對物質的思考。前川強選擇使用織物,而非在傳統畫布來表達自己的視覺語言。從50年代起,他就開始使用粗麻布——這是一種以植物或大麻纖維編織而成的布料,通常被人們用來盛放米和穀物。二戰後的日本正經歷著混亂的時期,前川強也因此對這種隨處可見的質樸材料情有獨鍾。
随着日本经济的發展,社會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初日益加深。前川強這種表達全新形式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评价。,也因此受到創始人吉原治良的認可於1963年在具體美術館(Gutai Pinacotheca)举办个展——吉原治良於1962年在大阪的中之岛创立了该美術館,並由法國著名藝評人及無形式藝術(Art Informel)宣導人蜜雪兒·塔皮埃(Michel Tapié)命名。具体美术馆随即成为了西方和日本艺术家的汇聚之地,如乔治·马修(Georges Mathieu)、保罗·詹金斯(Paul Jenkins)和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还有一些极有影响力的收藏家,如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都曾到访此地。前川強在1966年於海牙參展的群展Nul也讓他在歐洲為人所知。
本次展覽中的重點作品《Mannaka Tate no Blue》(1964)的標題意為「中間的豎直藍色」,前川強先用手將粗麻布猛烈地撕裂,然後隨機地放置於畫布上。他再將材料切割、折疊,並用粘合劑塑造成突起的表面。他不會事先在腦海中給畫面設下任何構想,只是憑藉直覺行動創造出作品,這一過程比最終的結果更加重要。他將材料撕碎的破壞行為可理解為是藝術家表達重建歷經戰爭蹂躪的土地的一種方式,但也是對日本新時代自由和民主的慶祝——這是希望的信號。
具體派運動在1972年因吉原治良的逝世戛然而止,所有具體藝術家都遭受了沉痛的打擊。在失去良師益友後的數年裡,前川強經歷了內心的掙扎,決心繼承吉原的精神遺產,同時也努力延續自己的創作之路。因此他開始重新探索材料的豐富質感,他在採訪中解釋道:
「我總是在想我用的材料能做些什麼。我如何通過擴展它的物質性來改變其形狀和形式。我喜歡用粗麻布和棉麻,因為它們最適合我的手和皮膚。」
前川強熱愛在創作过程中寻找意想不到的视觉和美学发现。他用缝纫机在棉布上缝制出细长的凹凸线,这成为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今天的主要风格。前川強通常结合缝纫、褶皱和扭曲的波浪形式,在畫布的表面创造出优雅柔和的图像。它們溫柔地揭示了物质的微妙之處和触感。他逐漸掙脫了具體派時期的束縛,發展出全新的個人风格。在他1979年及以后的作品中,前川強還會用颜料制造皱纹和阴影,強調畫布凸起處的視覺效果。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川強普遍使用輕薄的布料,并將不同的织物融合在一起。
在他近年來的作品中,构图变得更加簡約,反而增强了画布的立体效果。他的顏色也愈發純粹,甚至出現了許多單色作品。他在一些細微之處添加了棕色或黑色顏料,以创造出畫面上的阴影。这可以在《無題》和《181101》(2018)中看到,它們再次肯定了物质的力量,同時也为空间开辟了新的轨迹,這可能与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的「空間概念」(Concetto Spaziale)产生共鸣。
前川強的職業生涯橫跨逾60年,即便是在具體藝術協會解體後,他仍在尋找獨特的視覺語言形式。前川強專注的精神和賦予物質生命的追求,在今天仍然不斷超越自己的藝術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