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伯尔
由 →
Hong Kong
Pictures of the exhibition
奥托·伯尔
由 →
Hong Kong
Story of the exhibition
奥托波爾的創作極致地表現了極簡主義。巧妙運用被簡化了的鋼鐵來做裝置,作品如非物質的線條般在空中劃旋,切開了虛空。隱形的尼龍線把鋼條懸在半空,讓線條飄浮並歸於空氣當中。波爾使用3毫米的鋼條, 把頭尾削至極幼細直至尖端在空間中消失。作品徘徊於實質和抽象、在場和離場、可見與不可見之間。
這些極簡作品所帶出的創作自述在既定視覺(虛疑)空間中營造了異常的氣氛。在空白的空間之中,有別於作為焦點或感歎號,波爾的作品更像連接符、一道橋, 給予觀稍稍停下來思索的空間。
比空氣還要輕的雕塑讓觀眾進入沉思的狀態。觀者需要繞著作品走才能“完全”體驗和進入作品的領域。觀者的目光被極薄極幼的鋼條緩慢了,近距離凝視雕塑。可是,肉眼看不到真實的末端:過份精細的鋼條無盡地延伸,雕塑成為動力引導觀者。實際的物質經已超越自身的界限,伸延至無窮無盡的潛能。這種潛能不僅是雕塑的視覺變動所產生,也是觀者的觀察力所帶動的。
波爾透過裝置藝術成功把現實世界中既定的視野抽離。他相信新視野並非由原有物件啟發,也不能從過往經驗再發展起來。他在尋找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思想和感知的空間延伸。第一眼看似只是線性的雕塑,漸漸引發對於空間和雕塑形態兩者關係更深刻的思考。
作品提供了寧靜的思索空間來重新定位視覺和真實。正當對於真實這個命題百般不得其解的同時,觀者開始投入虛空之中。雕塑開展了觀者的理解角度,帶來無窮的可能性,使人覺醒。然而,虛空也是圓滿。
波爾的作品是恆久的。在流變中延伸的雕塑給人無盡的感覺。每一位觀眾卻擁雕塑互動的私人時間。它如同生活中的過客一樣,佔了個體一段獨一無二的時光。在特定的時空體驗作品才能真正領會它的精綷。
我的創作,以雕塑為主,必須以第一身去感受。它們是霸氣的,不可以任何東西作比較。只有親身接近它們才可創造獨有的經驗。與作品分享時空使經驗更深刻獨特。雕塑需要我們的存在,尤其是當它的“媒介”最迫近觀者的視線時,裝作坦誠。結果,親密感被削減了。
事實上,波爾的雕塑作品通過將虛空與無盡推至不可覺察的極限,以突顯兩者本性。這樣便產生了沒可能的解讀性,作品輕輕地躍過我們的意識,引起有關現象學的基本疑問。觀者與作品的互動其實是經驗與概念的轉化過程:思維把那些實質上已終止的線條延續。虛空充斥著不在場。懸浮的線條輕柔地圈點了虛空。
1952年生於德國伊苏姆/格尔德尔恩, 奥托波爾於杜塞尔多夫學院慕尼黑分校學習藝術,上恩斯特赫尔曼(Ernst Hermanns)教授的課。波爾曾獲得不同的藝術獎項及殊榮,其中包括Piepenbrock-Förderpreis 1990雕塑獎。現於賴恩貝格工作及生活。
“My work – and sculptures in general – must be experienced first hand. They convey empirical values, i.e., they cannot be compared with anything but themselves. Only their proximity can bring about a pristine experience. Sharing space and time with them makes the experience unique: Sculpture demands our presence, especially in times when the "media" push themselves into the foreground, pretending to be "immediate". This leads to diminished inti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