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Between White
莱蒙德·格尔克, In Between White
由 →
Hong Kong
Pictures of the exhibition
莱蒙德·格尔克, In Between White
由 →
Hong Kong
Story of the exhibition
阿塞尔维伍德画廊荣幸呈献德国画家莱蒙德・吉克(1930-2002)在香港的首个个人展览。展览的作品都是单色的,突出其职业生涯的下半部分,并专注於表现其中的沉默与宁静,塑造一个独特的冥想特色。
莱蒙德・吉克在27岁时决定白色将会於他的艺术中扮演一核心的角色,他认为其他颜色会妨碍一个人去感受万变自然中的平静;他形容他的画作为对视觉刺激的明确反应,及把观者带到一个全新专注层面的尝试。正如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白色要求冥想」-1-,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保持有限几何抽象的基本範式;他没有沉浸於不可见,精神上或概念性的现象,反倒选择探索基本的物理现象,如光、动作、节奏和振动。他於1960年的一个展览文字阐述了这个重心:
------------------------------
-1- Quoted from Integration 5 und 6, Magazine for a new concept of art and culture, Arnheim, April 1966; and ‘White’, 28101930 Raimund Girke, Berlin: published by Madeleine Girke, 2013. (n.p.)
在各种颜色之间的不断的竞争下,多色性限制颜色所能产生的影响力;颜色规模的限制则可使一种颜色充分发挥它的全部强度。最光、最亮和最强烈的颜色,是白色。白色是众色之后,因为「颜色是光的行动」(歌德),而白色是最接近光的颜色。黑色和灰色加深白色的强度,这种衬托只占一个从属的角色;它们以极微妙的调节,以持续的振动把颜色灌输至整个图像表面,灌输至生命中。
不难理解,对他来说最好的艺术是「绝对精简的精华」。他一生都为那「简单的崇高美学和强度」-3- 著迷,这种迷恋使他建立个人独特的标誌性元素,如重覆的姿势性动态笔触与低调结构,清醒和情感间的张力等。表面平静却隐藏流动,看似肤浅却蕴含深度。那些元素均为他一系列的作品带来显著的连贯性,吉克本人於2001年底一访问亦指出:
在我看来80年代与我50年代早期阶段是相似的,都有著较强烈的对比及动作,而意料之外及无法预计的均会悄然介入及被接受。我倾向认为,自90年代初,我一直在经历另一个阶段,我更积极的引用我60年代初和70年代的作品;在那里我的画作渐渐变得更安静,更连贯、更开放但统一;在那里颜色或图像领域并非靠笔触犁耕(......)我相信,此刻我的画再次洋溢著一种慷慨,一定程度的安宁与和平。
一个几乎单色白色画面设计,蕴涵著最微细的色彩和光线差别,使他到达了70年代作品的顶峰;其中以展於1977年第6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最广为人知。他旋律化的构图与姿势,形成如迷宫般结构清晰的图像板块。为了表现白色中的一种微妙的差别,吉克以喷枪取代画刷和刮刀,在画布上喷上一层薄如雾的颜料。个人元素在这些系列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70年代的结构安排,笔触的姿势性动作,及至色板的规模都於80及90年代重新加剧增强。现正於本画廊展出的画作主要专注这些阶段中的宁静且舒缓的画作:无题(1971)如丝绒般的模糊感被之後的无题(1980)中的灰色加暗;在同年及往後,我们看到较厚重及垂直的笔触重新回归。吉克的实践是动态的,正是他标誌性的个人特色及独有笔法,为抽象作品的平静中注入活力与生命力。
莱蒙德・吉克在1930年出生於海森道夫(Heinzendorf)的西里西亚城下。他在赖兴巴赫(Reichenbach)长大,直到1946年因该地成为波兰领土而被驱逐,他的家庭後转到奥斯纳布吕克(Osnabrück)附近定居。他於1951年至1952年就读於汉诺威的工艺学校,随後再到杜塞尔多夫国家艺术学院读书直至1956年。即使在事业早期,他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1959年获得沃尔夫斯堡城的绘画奖,又在1962年在斯图加特获得青年艺术奖。在1966年至1971年,他在汉诺威的工艺学校学校任教,及後接受邀请前往柏林的美术学院。吉克在2002年离世前均於科隆和柏林居住及工作,他的作品现今见於多个德国及海外公共收藏中。